服务热线:15953989019
联系我们 │ Contact

地址:山东省费县探沂工业区
手机:15953989019(微信同号)
联系人:甄总

“去产能”破行业困局 “补短板”谋绿色发展——《指导意见》解读之二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去产能”破行业困局 “补短板”谋绿色发展——《指导意见》解读之二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

 《中国建材报》社社长 杨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给正处于转型调整期的建材工业带来振奋人心的重大利好。可以肯定地说,《指导意见》将是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大力推动和具体指导建材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

  细细领会,不难看出:《指导意见》既是一剂妙方,也是一服猛药。

  称之妙方,即是指在行业发展遭遇“三期叠加”的现实状况下,《指导意见》对我国建材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困难,评估得当;对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所在,明若指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明晰的发展思路、具体的工作要求及阶段性的任务目标,可以说是:谋定精准,算无遗策。

  所谓猛药,指的是对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的区域,《指导意见》突出强调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胆识,“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扭转当前被动局面;同时,抓住源头提出了新的强制性的要求与限制,敦促各地尽快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等配套方案。

  一个“方子”,双管齐下。确实体现了决策层对建材行业的拳拳关爱和殷殷期望,也反映出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相关部委的高度智慧和执政水准。

  建材行业化解产能、降本增效、行业转型的工作十分繁杂,称之为千头万绪亦不过分。这里仅就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一“补短板”,略陈管见。

  建材行业最主要的“短板”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绿色发展。非如此,就不能实现《指导意见》中所提“十三五”期间的任务目标,即全行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

  建材行业虽为产能过剩行业,却并非处处过剩。这个涵盖领域众多、支系庞大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在低附加值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还有很多优势和擅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多“短板”隐藏在过剩产能的阴影下需要阳光普照;还有很多“黄金洼地”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培育。

  因此,在加快完成“去产能”这个目前最重要最紧迫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着力在“补短板”上认真贯彻《指导意见》精神。全行业都应牢固树立并进一步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这一方针,将去产能、补短板、增效益、调结构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以“绿色”为底色,以“转型”为抓手,在供给侧上截长补短。

  首先,“去产能”要纳入绿色发展的总盘子。

  认真学习领会,我们不难发现,《指导意见》对建材工业提出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正是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工作任务具体落实于建材行业。《指导意见》将化解产能、降本增效、结构调整与绿色转型形成有机整体,纳入统一规划,这为建材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要求。

  发展绿色建材,绝不仅仅是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和技术,而是建材工业全方位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产业链的构造和完善,是一项纵横交错、荣辱相生的系统工程建设。

  水泥行业的“错峰生产”、玻璃行业从“超薄”到“极薄”等创新思路和技术升级,就是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绿色转型;近年来新型绿色建材的“风景独好”、循环再生产行业的崭露头角等,也是构成绿色建材“全生命期”的主体。这条绿色全产业链,覆盖所有建材工业的领域,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和制约整个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建材全产业链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扣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理念。这就要求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管理模式、政策控制手段、行业组织协调功能、市场运营机制、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市场集中度等各方面的工作方向和改革力度,都必须紧紧围绕“绿色”来转型,与之不符的要逐步淘汰,有潜质的要充分挖掘,有短板的要及时弥补。

  值得强调的是,对于发展绿色建材,行业内的认识理解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现阶段对化解产能、补齐短板、绿色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规划,需要全产业链上每一份子,包括政府、市场、企业、行业组织等形成合力,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手段、共享的资源、协调的能力、绿色的方向,实现行业转型的阶段性任务和既定目标。

  其次,过剩产能去不了,行业短板补不好。

  产能过剩是当下困扰建材工业最棘手、最紧迫的难题。因此,“去产能”就成为全行业摆脱困局、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项工作的本身,又是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中最基础的环节。

  水泥和玻璃是建材行业中占比最大的板块,拥有众多央企国企、区域领军民企和上市公司,拥有近百万从业人员和庞大的市场运营体系,牵连着国民经济发展所有基础建设工程和庞大的建筑产业。目前,这两大传统产业处于长期的低端的产能过剩而陷于困境、难于转型,而新型建材板块又处在培育期,尚无力扭转行业乾坤,使得整个建材工业跨入发展瓶颈期,也恰恰是转型的关键期。

  因此,建材工业的绿色化转型,必须首先解决现实困境,化解低端过剩产能,制止持续下行态势,实现企业扭亏为盈。

  《指导意见》明确强调要严禁新增、淘汰落后,并首次提出“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可以说是下决心要从根本上消除低端重复建设与无序生产的老问题。

  当前的“去产能”任务,是传统建材工业向绿色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只有下决心、用猛药、施重典解决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才能为不堪重负的企业解开枷锁,使其拿出更多的精力、人力和财力探索深化改革的创新模式,向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绿色转型的目标前进,弥补高精尖绿色产品的短板,带动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建材行业真正的金山银山。

  第三,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

  建材工业绿色转型,就现阶段而言,每个领域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各有不同,但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观念应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指导意见》中强调的,在供给侧上截长补短:转变固有思维,尝试从供给侧的角度寻找短板,满足并延展符合绿色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需求端。

  建材产业“补短板”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方向。通过优质高端的供给,结合当下重要的国家战略,填补大量绿色新材料在需求市场上的空白。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供给侧的创新意识,避免走上传统建材产业在发展黄金期时,因重复建设、无序生产导致创新不足、产能过剩的老路。

  《指导意见》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实现绿色转型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0年,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60%左右,产品深加工水平、绿色建材比重稳步提升,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材工业效益好转,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销售利润率接近工业平均水平,全行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

  这是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与应用行动方案》提出3年行动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5年内全行业全面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完成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目标,为下一个5年乃至更长时间,全行业继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走绿色升级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为做好这项工作,《指导意见》还鼓励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作用,“去产能”、“增效益”与“补短板”多管齐下,既为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行业脱困提高了速度,也有能力去探索并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满足传统建材产品在高端需求上的稀缺与空白。

  任何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企业的领军和榜样作用。拥有优秀的领军企业,是产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和改革创新的旗帜。当行业遇到瓶颈和困难时,领军企业亦将成为拯救行业、扭转困局的先锋,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和责任感,担当起冲锋陷阵的历史重任。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水泥玻璃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领军企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形势,“两材合并”、金隅和冀东重组等,备受业内外瞩目。这些行业“主力军”企业以整合后的姿态亮相市场,第一个重要的举动当为带头化解产能过剩、补齐行业短板、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大“主力军”也的确为带好这个头做着十足的努力。

  第四,要以创新为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

  《指导意见》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环境新常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对建材行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要求;而与建材工业境遇相似的其他产业在思维、观念、模式、行为等方面的创新,也逼迫着建材工业加快创新步伐。

  就整个水泥玻璃等传统行业而言,创新滞后、动力不足,是导致重复建设不断、产能过剩严重的原因之一。也正因剧烈阵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一味走老路一定是死路。

  此次,《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水泥行业要继续推行水泥熟料错峰生产,这正是水泥行业通过思维创新带来改革举措的优秀案例。通过2年的实践,不仅实现了人们最初的愿景,既对化解过剩产能和保护环境起到双重利好作用,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绩和收获,比如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善,企业拥有更多时间投身于创新研发;市场环境趋于稳定,有序的生产方式缓解了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恶劣市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主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推行水泥错峰生产被正式列入国务院政策文件之中,并且在区域和时间上均有延展,不仅是采暖区域,包括非采暖区域也要考虑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开展错峰生产,对玻璃行业也提出应借鉴水泥错峰生产的模式,合理限产。这既是对行业创新思维和方式的大力肯定,也将会进一步提升水泥错峰生产的影响力,完善常态化机制,必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材工业向绿色化转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创新息息相关。从绿色建材定义的明晰到生产应用方案的实施,再到指引全行业走出困境、实现绿色转型的《指导意见》出台,顶层设计的每一步,都表达着国家及相关部委加大创新、扭转现状、绿色发展的急迫感与坚定信念。

  在这样的带动下,绿色建材新兴产业在近两三年里突飞猛进,各种创新技术、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生物质建材、化学建材、循环再生产业等曾经行业的“短板”,渐渐站稳脚跟,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培育,如今,绿色建材产业已开始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对创新的要求将会更高,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将带动体制机制、生产方式、技术研发、组织结构、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跨界合作等各方面的突破与飞跃。

  第五,“去产能”要开展试点,“补短板”要树立典范。

  《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压减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试点。化解过剩产能,并非新征途上的新任务,是多年来始终悬在行业头上的利剑,有心摘除却难以为之,缺乏有效的带动和良好的方式方法,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去产能”并非简单停产限产,而是要通过联合重组、资本运作等配套措施,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市场集中度,改变混乱低迷的市场格局。因此,在有条件、容易开展工作的区域率先开展试点,拿出落实方案,强化执行力度,形成经验模式,快速复制推广,应是一条事半功倍的路径。

  去年年底,工信部曾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以东北三省一区为试点,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研讨会,来自黑、吉、辽和内蒙古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协会与企业代表悉数到齐、振奋不已,纷纷表示如能在东北区域率先开展试点,对东北水泥行业的重新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再度崛起,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区域试点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典范意识,发挥榜样作用,找准方式方法,形成有效带动,这既是“去产能”的途径,也是“补短板”之必须。

  树立产业典范,我们可以在起步较早的生物质建材、化学建材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看到典范效应,这些先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不仅在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等方面日臻完善,也使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的区域率先受益。这些产业典范的经验和带动效应,将会进一步影响新兴产业的后起之秀,比如对无机非金属矿精深加工、新型墙材、复合材料等新型制造行业的开发和建设上,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和借鉴。

  树立区域典范,对在全国范围内扎实贯彻《指导意见》精神十分必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和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发展、培育更多拥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的区域,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绿色产业园区,搭建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互联网、金融等跨界平台,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模式;

  树立企业典范,对改变绿色建材现状有重要意义。因为目前绿色新型产业规模普遍不大,企业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拥有足够实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还不多。因此,培养和树立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榜样作用,是新兴产业促改革、补短板、扩规模、增效益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不可否认,如今正处于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多措并举、科学有序地实现行业脱困、企业增效。真正全面实现绿色转型与升级,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使行业完成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全面绿色发展是唯一的方向和终极任务。

  值得欣慰的是,让建材行业翘首企盼的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接下来如何让好政策收获好成效则成为要点。

  未来5年,为建材工业全面绿色发展开疆辟路,我们任重道远。

标签:

上一篇: 5月27日市场价格 下一篇:科居集团叶润露 :“不让中国制造烂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