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953989019
联系我们 │ Contact

地址:山东省费县探沂工业区
手机:15953989019(微信同号)
联系人:甄总

玻纤复材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企业基因——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七届年会侧记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玻纤复材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企业基因——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七届年会侧记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如何多元化布局、智能化转型、国际化拓展?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三十七届年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议日前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西九江圆满召开。每年一届,以把脉国内外玻纤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最新技术创新成果见长的玻纤情报网会备受业界青睐。今年的玻纤情报网年会以“十三五”新常态下玻纤行业的技术创新为主题,着力探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以创新理念,推动玻纤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拓展方向布局,打造极具价值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以及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此次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和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主办,江西晨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协办。年会还得到了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九江市政府和庐山区玻纤企业长江玻纤、九江鑫星的鼎力支持。参会人数达260余人,参会企业涉及玻纤制品深加工、复材、设备、原料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业界权威专家、领导群贤毕至;巨石集团、重庆国际、泰山玻纤、山东玻纤、四川威玻、江苏九鼎、陕西华特、PPG工业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莅临。会议由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秘书长吴永坤主持。


  大胆逆周期布局坚持颠覆式创新


  与会者一致认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今年对于玻纤复材产业企业来说,应是难得的机遇年。最大的机遇来自于品质消费的机遇。今年,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一二级城市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三四级市场城镇化加速,这些都将带来品质消费的高增长。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谦在会议致辞中表示,2015年虽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实体经济步履维艰,但我国玻纤行业仍能逆势上扬,保持二位数的增长,这得益于我国玻纤行业“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到位。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玻纤/复材行业如何实现稳步发展是全行业研究的中心议题。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通过推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从而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之一。赵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因此创新和新兴产业获益最多。南京玻纤院作为一家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要做好“加减乘除”,调整产业结构,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既有前瞻性技术,又有商业成果转化,和市场连在一起,重点打造创新孵化、行业服务和产业发展三大平台,响应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战略,把企业的资源变成社会的资源,为玻纤/复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全方面的科技支撑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赵谦表示,他理解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更多的原创技术,更精益的制造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有效供给,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你生产的是库存还是用户需要的产品”。国家的“双创”和“供给侧”改革方向、路径清晰,企业要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压力,同时做好自己创新转型的准备。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拿出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制造水平,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抓住供给侧改革这一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的原创和制造的升级,倡导自主创新和工匠精神。


  解决行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获得品质、规模和收益间的良性平衡。与会的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福祥指出,“微增长”已成为玻纤/复材行业发展新常态,以往依靠规模驱动发展的模式,无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颈”。“十二五”期间,玻璃纤维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随着玻纤/复材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延伸融合,要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即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两化融合与绿色发展;积极提升热固性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水平,探索全行业生产与物流的智能化发展;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重点发展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带动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整合;鼓励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拓展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业内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全国玻璃纤维情报信息网高级顾问姜肇中,对玻纤/复材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玻纤行业稳步增长,深加工比例增长促进了行业收入增长,支撑了玻纤增量。大企业通过走出去,与外合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特色产品,取得较快发展;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进步明显。“十三五”期间市场需求较好,国外专业公司预测,2015~2020年玻纤及复材市场需求年增率为6%左右;我国可再生能源、交通轻量化、海洋工程、防腐工程、电讯工程及绿色建材等领域对玻纤/复材也提出新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玻纤/复材行业展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在新形势下,玻纤/复材行业要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概念,确立更高发展目标,如采用高效智能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更多特色优质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尝试互联网新技术,瞄准增强热塑性材料和绿色建材两大潜力市场,利用好政府政策,培养吸收专业人才,加强与应用领域合作和对外合作,以创新驱动,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姜肇中强调,“绿色”概念的提出将极大推动建筑业这一耗能耗资大户及民生主要领域的变革。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玻纤复材将有诸多开发机遇,并在绿色建材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有调湿功能的硅藻泥饰料中,玻纤可起增强作用;微粒凝胶、气凝胶、水凝胶均可用玻纤做载体;为减少墙面树脂砂浆脱落,可用玻纤材料进行改善;在一些石墨烯和碳素发热材料中,玻纤可做载体和绝热体;复合材料质轻、耐蚀特性在城市管廊和城市建设中也是大有可为。


  点评:国家大力鼓励、关心创业、创新事出有因。自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事实被确认之后,创业、创新的重要地位便不可置疑地凸现出来。制造业产能的继续增长迫切需要新企业成规模地诞生,并作为动力源。


  顺应时代,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唯一选择。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永远不是线性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企业家来说,在企业发展进入巅峰的时候,要最有危机感,启动新一轮布局;而在企业承受外部巨大压力和非议的时候,恰恰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势与坚强的韧性。


  自主创新尤其是中国制造的要义,要实现制造业升级,一个讲究诚信的营商环境不可或缺,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国家要尊重技术原创,同时,企业更要信守规则,尊重原创精神,把全部的精力关注到给客户提供增值或升值的角度。虽然企业家们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但也应当意识到从细微之处入手的价值。对你的产品充满激情,去实现那些虽然微小、但却重要的目标,能帮助你把远大的理想转化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实。从小处入手不仅可以让企业家专注于提供尽可能最好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可以保证它拥有长久的价值。要关注更实用的微创新之路。很多企业在规划和创新上注重整体性和完整性,往往一个规划就要做一两年时间,结果是规划做完了,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技术也更新换代了。有些小企业可采取局部的、渐进式的微创新模式。


  工业时代的理念就是大规模批量制造,希望打造标准化的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每家企业都觉得自家产品有销路,通过打广告、做营销、做渠道把产品销售出去。但可以想象,最终一定会在某个时点爆发产能过剩、资源浪费。未来的生产,是通过运用互联网、感应器、机器人生产线等方式,实现非模具化生产,能够即刻响应用户的订单需求;通过数据采集,完善客户的基本数据库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整合完整供应链、价值链的互联网渠道,打造产品服务输送能力,即先进的智能物流配送分发系统、自主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做“大多数”创新用主角意识去担当


  企业在最初布局发展的时候,需要做“少数派”,因为只有比大多数人看得远,具有更前瞻的思维,才可能抢占先发优势。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需要大发展,获得广阔的市场,一定要进入大市场,一定要顺应社会主流需求,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消费习惯。


  会间交流中,与会人员感到,这几年来,国家支持创新的政策发生了改变,基础研究型应放在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应用型研究——突破产业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研究应以企业为主,让每一个行业领军企业能够承担起这个行业的应用型的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目标更为清晰,需求点更为贴近市场。


  如今,企业面临全球化、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真正地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创新领域一较高下。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现实基础,采取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国际化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球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过程,这期间会经历人才断档、人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资金链断裂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企业国际化,要把基础市场留在国内,目标市场放在国际。根据自己产品的性质,搞不同层次的国际化。


  在新常态下要深化玻纤/复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升内功,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为此,年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鼓励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有效实现我国玻纤/复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PPG工业公司研发中心首席专家李洪博士介绍了一种极有前途的新型环保玻纤产品——P-CR玻纤。这种以珍珠岩为特定成分的玻纤,比标准E-玻璃配合料融化速度快15%以上,熔化过程所需的能量比含高硼、低硼的无碱玻璃料低20%~30%,玻璃态珍珠岩制成配合料具有很好的节能特性。P-CR玻纤在强度上和E-CR相同,并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较高的强度和柔韧性有助于细纱纺织和细纱膨化,为新型耐酸防尘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商机,为砂轮用纱、缠绕管道用粗纱等工业用纱提供了更有竞争性的商业机会。


  技术路径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技术创新要进入智能化制造。中材科技特纤事业部副总经理祖群介绍了玻璃纤维行业研究的现状。她指出,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于玻璃成分多样化及高性能与功能化、纤维系列化及制品定制化、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制造绿色化等。目前国内玻纤行业只有加强玻璃纤维的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加强基础原材料和装备开发,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


  企业应扮演国家创新主角。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永军介绍了泰山玻纤“十三五”技术创新。他表示,玻纤制造业因下游行业多,制造工艺与产品种类繁多,客户要求多样,对于技术创新的要求非常高。泰山玻纤积极研发差异化的品类,如TCR玻璃纤维、HMG玻璃纤维、高性能S-1HMTM玻纤、Cem-FIL??高性能耐碱纤维、低介电玻纤(LTD)等产品,同时他介绍了扁平纤维、研磨纤维、超细纤维、LFT长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复合纤维及其织物(Comtex)、低密度SMC专用纤维、黑色玻纤、中空玻纤、透明玻纤等产品的创新。他认为,“十三五”期间,泰山玻纤将以成为全球玻纤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玻纤材料,重点发展热塑性玻纤产品为主要目标。


  南京玻纤院质检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黄英,在介绍玻璃纤维标准化的“十三五”规划和重点工作时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创新,标准和技术创新存在互动关系,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我国玻纤产业目前发展的重点在于高性能玻璃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及玻纤产品深加工,及高强(S)玻纤和高模(R)玻纤的普及化。“十三五”期间,玻纤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大重要产品和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力度,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积极申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做好标准的对标分析和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


  新的应用领域是产品深化发展、扩大市场的关键,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秘书长吴永坤介绍的玻纤针刺毡、玻纤织物、玻纤网布和玻璃棉等玻纤制品在保温领域的新应用,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随着新型保温材料的发展,玻纤针刺毡用于气凝胶保温绝热毡骨架材料;玻纤织物通过对其进行涂层处理获得较高的绝热效果、使用温度和耐化学腐蚀性成为耐热制品;而应用于建筑外墙保温的玻纤网布、玻璃棉,也可用于幕墙、钢结构、隔墙等保温领域。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李熙介绍了国内外混纺纤维及其织物的应用技术,展示了混合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新型强韧型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民用飞机、军事装备、铁路、船舶、汽车工业,以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的前景。


  年会中,来自意大利COIM公司的MariaenriaCesano介绍了增强热塑用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应用;江西晨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梁秋鸿介绍了国内玻纤用硅烷偶联剂的发展现状。河南恒瑞淀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吴磊介绍了改性淀粉在电子级玻璃纤维浸润剂中的应用。另外,洛阳信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销售部主任苏金星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玻纤绕丝筒清洗机产品;四川宣汉微玻纤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洪模介绍了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引资项目。


  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副理事长陈尚在做大会总结时表示,本届年会“‘十三五’新常态下玻纤行业的技术创新”的议题颇具深意。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作为行业的服务者,应该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抓住技术主线,切实做好行业技术信息化服务工作。他希望,通过会议上各位专家的讨论和建议,能够给与会玻纤企业代表提供发展思路,加快产业上下游的无缝对接。


  同期举办的“首届玻纤产业技术成果展示会”云集了国内各地不同企业的最先进技术成果,营造了一个相互交流、增进共识、深化合作的高效平台。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本届情报网年会协办单位江西晨光新材料有限公司。


  点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企业创新需要“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和追求。传统企业需要“工匠精神”,创新型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应坚守微创新,以“工匠精神”,打造真正经得起检验的产品和服务,潜心做好每一个细节,真正关注客户,回归用户价值的本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努力摆脱低端竞争的格局,朝着中高端目标迈进,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须补上的“精神食粮”。对研发的投入,以及对掌控核心技术的执著;对于诚信问题的“洁癖”;坚持和自信;坚持专业化的管理、专业化的研发、专业化的生产;朝着世界级的目标努力,均可称得上是一种“工匠精神”。玻纤复材产业的智能化、多元化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有“工匠精神”基因的制造企业。

标签:

上一篇: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下一篇:中国拟开展黄金进出口准许证“非一批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