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953989019
联系我们 │ Contact

地址:山东省费县探沂工业区
手机:15953989019(微信同号)
联系人:甄总

解读2015年中国建筑业十大关键词,透析行业未来路在何方 您的位置:首页 > 建材知识

解读2015年中国建筑业十大关键词,透析行业未来路在何方


时序更替,岁月如歌。2015年即将载入史册,成为难忘的历史记忆。当时间的老人即将叩响2016新年大门之际,回望2015年的中国建筑业,既有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的喜悦,又有在新常态下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中的困境与挑战。机遇与风险、动力与压力共存,是即将过的2015年中国建筑业最基本的特征。

  对此,编者根据行业一年来的走势与表现,理出了2015年中国建筑业使用频率最高的年度“热词”,盘点这些“热词”,有助于行业回望走过的足迹,深层次思索得与失,从而为新的一年积蓄力量,续写行业开拓奋进的崭新篇章。

  热词一:新常态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基本特征,作为依靠规模扩张、以投资拉动的中国建筑业,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这是整个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讨论最多的话题。记者在采访中也常常听到一些企业老总的叹息:房建项目少了,活儿难接了,劳动力价格上升了等等,这些“新常态”所显现出的信号,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过程中将是一种常态。这些现象的常态化,必将倒逼建筑业企业改变以往“唯规模”、“唯产值”的传统发展思路,加快转型的步伐。

  行业企业的发展思路怎样定位?建筑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建筑业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如何促进效益的提升?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又在何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给行业、企业提出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面对“新常态”,我们首先要认识“新常态”,要对照行业特性去适应“新常态”,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去引领“新常态”,切实改变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科技创新,真正把行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向依靠管理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质量效益转型升级。

  有道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也坚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建筑业的改革转型之路将会迈得更加稳健。

  热词二:两年行动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住建部在2014年9月1日发出的通知,曾被多家媒体喻为行业内规模最大、最严厉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两年行动”2014年被列为本报的年度“高频词”,今年也理所当然地被列为行业“热词”。

  贯穿于2015年全年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全行业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尤其是从今年4月开始至11月,住建部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监督执法检查,涉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多项内容。同时,各地区也持续加大监督执法检查力度。这些监督执法检查,有效地遏制了建筑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为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据今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全国深入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各地共开展各类专项及综合监督执法检查153240次,检查各类工程455697项;共下发监督执法检查整改通知单233063份,下发行政处罚书11771份,处罚单位9455家,处罚人员3855人。监督执法检查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处罚企业与个人之多,可谓是行业内空前的。

  “两年行动”2016年仍将持续,但愿在新的一年里,将“两年行动”进行到底。也期望“两年行动”要从深层次上去解决行业内的一些“沉疴固疾”,真正建立起建筑市场的行为规范,而不仅仅是靠检查来维护。

热词三:互联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借助“互联网+”,建筑业也纷纷将工作内容搬上网络。

  2015年,“互联网+建筑业”已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住建部的要求,年底前完成各省市自治区的工程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还有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截至目前,住建部和科技部已经联合发布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接近300个;大批建筑业企业与金融行业携手打造建筑业电商平台;利用北斗、传感器、摄像头等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各地工地也开启了“互联网监管”模式……政府鼓励和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部分企业、项目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成效,都告诉我们,“互联网+”对传统的建筑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的信息化浪潮中,“互联网+建筑业”的步伐急需加快,特别是企业更需尽快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建筑业信息化进程,推动建筑业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融合,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的一年,作为大数据行业的建筑业,“互联网+”无疑将成为行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各企业搭建的电商平台还都属“小打小闹”,未来行业内能否真正形成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商业平台,2016年,我们期待着建筑业的阿里巴巴早日上线!

  热词四:PPP

  有人把2015年称之为中国内地的PPP元年,也有人把这一年间政府的力推、市场的热望、企业大力参与PPP项目的评价为“PPP热”,都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政府出台PPP文件热浪不退。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各省市针对PPP模式高频率出台了一系列规章与文件,仅在今年5月一个月内,国务院办公厅就接连转发了相关部门的4个有关PPP的通知或指导意见。而在12月,财政部一个部门就连续发布《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的通知》两个文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及其他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今年内发布的涉及PPP的规范性文件远超百部。

  其次,各地政府推出PPP招商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今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动辄推出十几个、几十个甚至超过百个项目的PPP招商引资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其涉及的投资额往往超过百亿、千亿甚至万亿。

  第三,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热度升温。与去年不少企业还在观望的情形相比,今年试水PPP项目的大企业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企业不但参与了PPP项目的投资建设,而且还专门聘请专家,坐镇企业开设了“PPP研究中心”、“PPP企划部”等专门机构。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以来,尤其是今年,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应该看到,随着这种模式越来越普遍的运用,潜在的如专门法的制定,以及如何展示政府契约精神、建立平等合作关系、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提供有效的资金解决途径等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期待来年PPP模式能在解决更多难题中,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热词五:营改增

  一直被视为建筑业企业“一号利空”的“营改增”,原定2015年度出台,时至今日,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说它是“一号利空”,主要由于建筑企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因此它实际上大大地增加了建筑业企业的税负。就目前而言,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根据已经公布的税收政策,营改增以后的建筑业税负将增至11%。浙江省住建厅2013年调研当地26家建筑企业发现,26家企业2011年应缴营业税及附加总计为14.27亿元,平均税负为3.35%。如果实施增值税后,应缴增值税及附加总计为26.07亿元,平均税负为6.13%。增幅接近一倍。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营改增将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建筑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加快转型升级。同时还包括消除企业重复纳税,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促进全行业的结构形式更趋合理,朝“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金字塔形结构调整等。

  为了积极适应营改增改革,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先行而动。比如,中交集团专门成立了总部及各级单位“营改增”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营改增”工作实施方案。中国建筑则要求各单位抓紧完善“营改增”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做好重点问题的摸底调查,力争在税改中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

  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营改增是国家意志,建筑业要面对刚性的税制改革,企业必须要从思想认识和组织行动上,对迟早要到来的“营改增”做好积极应对的各项准备。

  热词六:“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具体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的全面推进必然涉及沿线国家众多电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因此她必然对我国建筑行业涉外工程承包的市场拓展形成广阔的空间。众多国内建筑企业必将迎来国际工程承包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顺应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使中国建筑企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项目融资平台为抓手,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使我国建筑行业在国内经济增速下行、房地产投资速度下滑的困难时期,有条件转换发展方向和思路,顺应“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寻求发展,到国际工程领域获取新的重大突破,这也是中国建筑行业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以最为典型的高铁建设领域为例。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跟中国有战略合作协议或潜在合作意向的高铁计划累计达3.47万公里,占全球高铁建设计划规模的37.2%。5月8日,中国和俄罗斯的联合声明显示,中俄两国签署了32项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达250亿美元。

  同时,以建设高铁和其他基础设施而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六大经济走廊的合作也在近期取得各种进展,2015年4月,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460亿美元(644亿新元)中巴经济走廊协议;2015年6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的联合宣言政治文件;2015年7月,中蒙俄三国签署《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给众多国内建筑企业带来了国际工程承包的重大发展机遇。

  但是,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巨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建筑企业能否借着这股东风顺势而行?靠什么走出去?能不能顺利走好?这些都是企业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热词七:建筑工业化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危害加重。在工地扬尘成为诱因之一的现阶段,推广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必然选择。2013年,国务院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到了2015年,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业化已由前两年的“概念风”转为“接地气”的实践。

  2015年6月1日,我国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第一批设计图集,该套图集主要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而编制。8月27日,住建部批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将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同时,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加速推广装配式住宅与建筑工业化产品。各大企业也在敏锐嗅觉到装配式建筑的广阔市场潜力后,纷纷进军建筑工业化领域。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但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仍然面临着较大瓶颈,如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滞后、管理机制不匹配等问题都亟需解决,全面推开“搭积木”式盖房子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让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新的一年,我们期待有更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在充分市场竞争后大幅降低建筑成本;期待全行业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形成系列化工业化产品;期待各级政府利用市场化激励措施引导提高工业化比例和住宅全装修比例,从而达到节能目的;期待建筑业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作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

  热词八:BIM

  BIM技术应用日益普及,目前我国已跻身全球前五大BIM应用增长最快地区之列。BIM毫无疑问已成为国内建筑行业最大的热点之一。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末,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一级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的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为进一步实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省市亦各自发布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同时,由于设计方、施工方及业主对BIM价值的共同认可和推动,BIM已经在众多地标性建筑项目中发挥了在优化设计和提高施工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优势。

  尽管BIM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其运用和推广中仍存在着不少障碍:我国BIM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需要建立统一各环节的交换和交付标准;相比国外齐全和成熟的BIM技术软件,我国这类专业软件开发目前尚处初级阶段;设计、施工、运营维护阶段数据接口无法对接,导致各阶段都需要重复建模;缺乏专业的BIM设计团队与应用人才队伍等等。为此,加快BIM技术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实,听起来“高大上”的BIM技术,并不是一项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贯穿工程始末,从实质上改变工作流程的变革性技术。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BIM可以成为像CAD一样在业界普遍应用的技术。

热词九:地下管廊

  近两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城市建设多次谈到“面子里子论”,其中“里子”指的就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为彻底解决“空中蜘蛛网”和“马路拉链”的城市通病,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仅2015年,全国已有69座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据测算,地下管廊每公里造价约1.2亿元人民币,如果每年能建8000公里管廊,将产生近万亿元的投资。加上还能带动水泥、钢材、机械工程设备等相关行业,拉动经济的作用将非常明显。

  同时,有关部门也已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了详尽安排,譬如要求考虑城市发展远景、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抗震防灾等标准,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可以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期。

  在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的同时,我国也全面规划启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资量近万亿元。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相辅相成,有望打通城市地下“动脉”,特别是在处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新常态”下,两大建设任务无疑正符合中央所要求的“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好投资项目”标准。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预见,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在2016年继续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热词十:新资质

  作为我国建筑市场准入门槛的首要条件,建筑业企业资质历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随着新版《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于2015年3月1日的正式施行,建筑行业市场监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0月9日,住建部又连发两份通知,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作出多项重大调整,使之更加完善,真正落到细处,由此引发了业内巨大反响。

  新资质大大放宽了对申请特级资质企业的要求,将不再考核工法、专利、奖项、标准等指标;同时,大企业不得接小工程的行业壁垒也被彻底打破,特级与一级资质企业承接工程不再受单项合同额6000万元与3000万元的限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准则真正成为建筑市场的行为准则,所有建筑企业都必须依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此外,资质换证也调整为简单换证,换证期间取消对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指标的考核。

  新资质的施行标志着建筑业正逐渐从“关系竞争”时代进入“能力竞争”时代,今后一个阶段,建筑企业的最大机会在于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应把握政策张弛中的发展机遇,专注于细分领域,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加快专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同时,大型企业更应加强垂直整合力度,扩大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市场份额,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标签:

上一篇: “安泰科铝锭现货价格”正式发布 下一篇:港源幕墙打造北京世纪星空科技园幕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